我實測了 Veo 3.1 與 Sora 2——結果真的讓我意外

- 引言:本次評測的重點
- Veo 3.1 的新特點與意義
- Sora 2 的改進與仍具優勢的領域
- 測試方法:如何確保公平性
- 總覽對比(快速結論)
- 真實感與物理表現:誰更接近「實拍」
- 音訊與旁白:聲畫的結合
- 編輯與迭代:修正效率與精度
- 風格一致性測試:動畫與插畫場景
- 格式與輸出:方向、時長與解析度
- 實用工作流程:從圖片到影片
- 優勢與限制(概覽)
- 測試提示與觀察重點
- 選擇模型的思考框架
- 結論:目前的最佳搭配策略
- 參考資料
- 免責聲明
引言:本次評測的重點
本次評測針對兩款影片生成模型,從真實感、音訊整合、編輯控制、輸出格式與風格一致性五大面向進行比較。
我在三種壓力測試場景(產品廣告、「玻璃檸檬」微細節、吉卜力風動畫)中以相同提示詞進行測試,並記錄動態、光影、錯誤情況等觀察。
評分依據為編輯人員與品牌團隊最關心的三項要素:可控性、一致性與成片完成度。
整體採取中立語氣,指出限制並引用官方來源作為背景參考(Google AI、OpenAI Research)。
Veo 3.1 的新特點與意義
Veo 3.1 的升級重點在於「工作流程完整度」:新增音訊支援、精細編輯控制,以及多格式輸出。
實際使用時,「Ingredients to Video」、「Frames to Video」與「Extend」模組皆可加入音軌,使影片從一開始就能依音樂節奏進行設計。Flow 應用的編輯功能也更精準:插入物件會自動匹配光影,刪除物件時則可重建背景。這些功能讓商業影片的迭代週期更短、連續性更好。
Sora 2 的改進與仍具優勢的領域
Sora 2 在敘事連貫性與語音/音訊整合方面持續進步,輸出更貼近創作者實際需求。
在測試中,Sora 2 對多步驟提示的理解更穩定,能自動將旁白(含中文)與畫面同步,且在風格化片段中能保持角色一致性。雖然編輯粒度略低,但若你需要旁白式說明影片或一致風格的短片,Sora 2 提供了「開箱即用」的順暢體驗。
測試方法:如何確保公平性
我使用相同的提示詞、相近的片長,並以統一標準評分真實感、音訊品質與編輯控制度。
- 提示場景:
- 產品廣告(規格文案 → 旁白+場景)
- 「玻璃檸檬」微細節(光線、材質、運動)
- 吉卜力風動畫(風格一致性、角色維持)
- 評測過程:
第一次盲看整體效果;第二次檢查動態連續性、陰影變化、口型與偽影。 - 評分準則:
以1至5分衡量真實感、音訊/旁白、可編輯性及格式靈活度。
註:模型能力變化快速,本文僅代表撰寫時的表現。實際製作前請以自身素材驗證結果。
總覽對比(快速結論)
Veo 3.1 在真實商業質感與編輯靈活度上略勝一籌,而 Sora 2 在旁白與風格敘事上更為穩定。
評估維度 | Veo 3.1 | Sora 2 |
---|---|---|
提示理解 | 自然且場景組合能力強 | 多步驟與旁白提示表現穩定 |
視覺品質(商業類) | 細節表現與光影控制優秀 | 柔和、具電影感 |
風格/動畫一致性 | 偶有不穩 | 更忠實、一致性更高 |
音訊與旁白整合 | 新增音訊支援,偏重音樂導向 | 旁白整合自然流暢 |
編輯與修正 | Flow 插入/刪除工具更靈活 | 編輯控制較少 |
格式/畫面比例 | 橫式與直式(含16:9)皆支援 | 以橫式為主 |
長篇連續性 | Extend 功能可穩定拼接 | 依提示設計而定 |
真實感與物理表現:誰更接近「實拍」
Veo 3.1 在材質、反射光與光影控制上更接近廣告級實拍。
在「玻璃檸檬」測試(50mm 近拍、黃玻璃材質、內部閃光粒子)中,Veo 3.1 呈現了真實的折射與流動光感,而 Sora 2 的表現則偏向柔和的電影風格。
若你追求產品級的寫實效果與受控照明,Veo 3.1 更接近專業攝影棚品質。
音訊與旁白:聲畫的結合
Sora 2 在敘事完整度上更突出,能自然地將旁白與畫面節奏融合。
在產品廣告測試(中文旁白+產品亮點+3D 旋轉+使用場景剪輯)中,Sora 2 生成了節奏合拍的字幕與配音。
Veo 3.1 的新音訊功能雖實用,但偏向音樂而非解說式語音,需後期補配。若你製作解說型影片,Sora 2 能有效減少後製時間。
編輯與迭代:修正效率與精度
Sora 2 在吉卜力風測試中呈現最忠實的畫面,而 Veo 3.1 偶有角色變化。
提示詞:
「一名少年與他的狗奔跑在草坡上,遠處有村莊,天空有美麗的雲,整體呈吉卜力動畫風格。」
此測試重點在於模型對風格連貫性與角色持續性的表現,而非寫實程度。
Sora 2 – 吉卜力風結果
Sora 2 在整段影片中保持少年與狗的組合,色彩和諧,雲層與草地間的景深流動自然,整體具有手繪電影般的細膩質感。
Veo 3.1 – 吉卜力風結果
Veo 3.1 在光影與鏡頭運動上更具戲劇性,但偶有角色消失或筆觸過於平滑的情況,風格偏向「動畫寫實」而非手繪風。
觀察總結:
- Sora 2:風格一致性與角色持續性更佳;
- Veo 3.1:光線與景深表現更真實;
- 若製作插畫/動畫風作品 → 推薦使用 Sora 2;
- 若追求半寫實或商業質感 → Veo 3.1 更合適。
風格一致性測試:動畫與插畫場景
Sora 2 更忠於吉卜力風提示,而 Veo 3.1 偶爾出現角色漂移。
Sora 2 能維持色彩與形體統一;Veo 3.1 則偶爾角色消失或造型改變。若以風格短片為目標,Sora 2 是更穩定選擇。
格式與輸出:方向、時長與解析度
Veo 3.1 在橫直版輸出上更靈活,是商業應用的安全選擇。
Sora 2 雖能生成高品質橫版影片,但在直式比例上需更多設定。
兩者均支援長影片輸出,而 Veo 的 Extend 功能讓多片段銜接更順暢。
實用工作流程:從圖片到影片
建議的高效流程是:先使用 圖片動態化工具 定義動作,再透過 AI 影片生成器 完成節奏與鏡頭組合。
此兩步法可讓你:
- 以短片測試角色氣質與動態感;
- 快速整合字幕、配樂與節奏;
- 按鏡頭靈活選擇適合的模型(Sora 2 或 Veo 3.1)。
提示:撰寫提示詞時可採「主題、場景、鏡頭、時間流動」的模組化結構,方便重用與修改。
優勢與限制(概覽)
模型的選擇應依需求而非絕對優劣。
Veo 3.1 適合:
- 寫實產品、食物或材質類影片
- 需進行插入/刪除等快速微調
- 需同時輸出橫版與直版影片的項目
Sora 2 適合:
- 旁白解說與多語教學影片
- 插畫或動畫風格短片
- 重視敘事節奏與整體一致性的創作
注意事項:
- 高速運動或細紋理下可能出現偽影;
- 唇形與手部細節仍為難點;
- 模型功能持續更新,建議在正式發布前重新測試。
測試提示與觀察重點
簡單且可重現的提示詞最能顯示模型差異。
- 產品廣告(手錶規格 → 旁白+場景)
- 觀察: Sora 2 的配音與字幕自然同步;Veo 3.1 畫面更高質,但需後期配音。
- 「玻璃檸檬」微細節
- 觀察: Veo 3.1 呈現真實折射與閃光;Sora 2 畫面柔和更具電影感。
- 吉卜力風奔跑場景
- 觀察: Sora 2 維持風格統一;Veo 3.1 偶有角色變化。
選擇模型的思考框架
- 若擔心「畫面是否像真實商業拍攝」 → 選 Veo 3.1
- 若重視「故事與旁白的表達」 → 選 Sora 2
- 若想節省後期修正時間 → Veo 3.1 的插入/刪除工具更便利
- 若要求風格連貫穩定 → Sora 2 表現更一致
結論:目前的最佳搭配策略
真實感與廣告風格影片推薦使用 Veo 3.1;旁白型或藝術風短片則建議使用 Sora 2。
兩者可混合使用:先用短動畫測試動態,再按場景選擇模型生成,最後於剪輯中統一節奏。
模型更新快速,請保持短週期驗證,確保專案一致性。
參考資料
如需了解最新功能與安全資訊,請參考官方來源:
Google AI、OpenAI Research
免責聲明
本文基於實際測試結果撰寫,僅供參考。
不同提示詞、素材與版本可能導致結果差異,本文不構成絕對優劣判斷,而是提供實務參考方向。